銀髮族相關新聞

王心宜 100%幸福滋味 2015-03-16 02:23 王心宜 100%幸福滋味 2015-03-16 10:23:07 【採訪撰文/許家寧;妝髮/萬紫雲;造型/Alisa Lee;服裝品牌/媽咪:H&M、MODA流行製造機、GU;寶貝:H&M、A Mini1迷你1號店;攝影/潘朵拉專業兒

王心宜 100%幸福滋味
2015-03-16 02:23

【採訪撰文/許家寧;妝髮/萬紫雲;造型/Alisa Lee;服裝品牌/媽咪:H&M、MODA流行製造機、GU;寶貝:H&M、A Mini1迷你1號店;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甜蜜生活樂在其中

回想您16歲的時候,是正在享受與朋友玩樂的時光,還是埋頭苦讀書呢?16歲時的王心宜,因為亮麗的外型而被星探相中,邀請她拍攝廣告,進而獲得接觸各種類型工作的緣分。然而重視家庭的王心宜,卻寧可捨棄演藝圈的五光十色,放棄拍戲機會,選擇「朝九晚五」的平面拍攝工作,以獲得更多與家人共處的時光。

新手媽咪上任,克服孕前恐懼

儘管曾參與廣告與戲劇演出,當初王心宜卻不太適應動態與平面工作的性質不同之處,例如拍戲耗時長,不但無法掌握自己的休息時間,與家人相處的時光也被大幅壓縮。

在體驗過不同領域的工作後,她認為自己最適合拍攝平面作品,她分享,在因緣際會下開始接觸雜誌與網路服飾拍攝,一方面很享受工作過程,另一方面也幸運的獲得許多廠商青睞,讓她保有上班族般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同時又能兼顧生活品質。

然而腹中寶寶悄然報到,讓她大感意外,王心宜坦言:「其實懷孕前,我對小朋友是有點害怕的,可能基於不理解他們的行為舉止,讓我不會特別想親近,尤其以前在公共場合看到調皮的小孩,心裡還會存疑他們的父母怎麼不多加約束?

但現在自己實際經歷帶養、教育等難題,才明白原來小朋友真的很難控制,對為人父母的辛苦感同身受。」

寶貝初報到,24小時不夠用

看著2歲多的兒子楊寶,如今活潑、好動的可愛模樣,王心宜回想兒子初降臨這個世界時,自己因為生活出現明顯落差而手忙腳亂,她分享:「當了媽媽後,一天24小時總在哄孩子、擠母乳等瑣碎小事中無限循環度過,幾乎完全沒有喘息時間!」

而讓她印象最深刻的經驗為寶貝出生3、4個月左右,有段時間日夜作息嚴重顛倒,無論晚上如何安撫,楊寶就是不肯睡覺,為了避免影響到老公隔天的工作,王心宜只好抱著楊寶到臥房外等待瞌睡蟲降臨,好不容易兒子終於闔上眼皮,但即便她躡手躡腳輕輕的將寶寶放回嬰兒床,楊寶一離開媽媽的懷中就會立刻甦醒。

王心宜苦笑:「也曾想過狠下心讓孩子哭一會兒,哭累了就會入睡,但眼見他哭得如此聲嘶力竭,小臉因過度用力而發紫,實在按捺不住心疼!」於是,那陣子她幾乎每天抱著寶貝到天亮,只能透過窗外看著太陽升起,目睹住家附近的國小學童陸續到學校上課,遙望學校升旗的過程。

經常都得等到耳邊響起第一節上課的鐘聲,楊寶才沉沉睡去,日復一日,王心宜的眼淚終於因為疲倦而潰堤。親友們見她臉上日日掛著兩輪黑眼圈,建議她帶小孩到寺廟「收驚」,王心宜笑道:「老實說,當時聽到朋友的建議,心裡半信半疑,認為這應該只是迷信吧!」

但礙於已經試過很多方法都未見寶寶的睡眠狀況改善,只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沒想到收驚回來的當晚,寶寶竟然安穩一覺到天亮,讓她大呼不可思議!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分享

堅持母乳哺餵,幸運度過難關

熬過前幾個月的艱辛考驗,新手媽咪對寶寶的照護大小事越來越上手,尤其寶貝的營養與健康是王心宜特別注重的關鍵,因此她堅持哺餵母乳,不過這也讓她在產後初期吃了不少苦頭──由於剛晉升為人母,儘管發現胸部出現腫脹、疼痛感,對擠乳一竅不通的她卻不知如何緩解。

幸好有已經生產過的姊妹淘來探望,驚覺她的乳腺已經開始阻塞,於是好友熱心引導王心宜進行乳房按摩,回想當時的痛楚仍餘悸猶存,她半開玩笑強調:「疏通乳腺真的好痛!簡直比生小孩更痛!」

不過,即使已經盡量按時排空乳汁,王心宜的體質卻似乎特別容易乳腺堵塞,最嚴重的一次發生於去年過年期間,約從大年初二開始明顯感覺到身體不適,但由於平時就診的診所正逢春節休假,她只好一路忍耐到大年初六,在這幾天當中,王心宜高燒不退、痛得無法入眠,就連老公也跟著忙進忙出,七手八腳幫忙冰敷退燒、疏通乳腺,由於脹奶狀況不見好轉,最後只好奔至大醫院掛急診。

醫師叮囑這已是非常嚴重的乳腺炎,若未盡快服藥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然而,王心宜卻擔心會影響哺乳,堅持不接受藥物治療。大概是連病魔都為她愛護寶貝之心感動,她竟幸運的安然度過難關,持續提供寶寶母乳直到自然退奶,寫下漂亮的媽咪成績單。

生理照護漸上手,教養戰爭Start!

隨著楊寶年紀漸增,相較於生理照護,教養難題似乎更考驗著王心宜的智慧,由於寶貝正值讓許多父母都頭疼的2歲階段,親子間需要互相調適、磨合的難度相對提升,加上楊寶的個性非常活潑,是眾人眼中的小皮蛋,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總是精力充沛,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膽性格讓王心宜苦惱極了。

封面拍攝當天,我們也親眼見證了楊寶的活力,好奇心旺盛的他,不但將攝影棚內所有的道具都玩過一輪,更躍躍欲試挑戰爬到高處,不僅不畏懼陌生環境與對象,臉上更時時掛著燦爛笑容,可愛模樣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單純又開朗的氣息。

她感嘆,以前兒子調皮時她會苦口婆心的勸導、盡量以講道理的方式進行管教,但楊寶現在正進入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經常故意和媽咪唱反調,明明心裡知道自己在搗蛋、做會讓人擔心的事,卻不願意乖乖服從指令,讓她和先生煩惱極了。

少女媽咪v.s.小皮蛋,尋找最佳相處默契

身旁友人見王心宜對調皮的楊寶束手無策,便分享自己的育兒錦囊──「愛的小手」,據說小朋友犯錯時只要打兩下小手,就會乖得跟貓咪似的,王心宜聽聞,一時心動便入手了這項「育兒神器」,然而愛子心切,即便已購入一段時間,卻遲遲無法狠下心處罰孩子。

苦無他法的王心宜只好另尋妙計,經過一再嘗試,終於發現能抗衡楊寶的方法──因為楊寶生性活潑、好奇心強,很難要求他靜下心來好好聽爸比媽咪訓話,因此當寶貝控制不了探索欲,她就會試著拿出其他更吸引人的法寶先發制人,獲取楊寶的注意力後,再叮囑「不能爬高,會受傷」等重要事項。

王心宜苦笑自嘲:「在楊寶心中,爸比媽咪應該一點威嚴也沒有吧!」夫妻倆平時與楊寶相處時,總是扮演著孩子的玩伴,當楊寶在地上亂爬亂竄,兩人也會俯身一起進行遊戲,有時候玩得太投入,甚至會產生「自己跟楊寶年紀差不多」的錯覺。

即便如此,王心宜卻不擔心慣成楊寶的野性,她認為,雖然楊寶現在很調皮,但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按捺不住想認識世界的好奇欲望,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只要不會對周遭人事物造成困擾,她仍願意鼓勵楊寶盡情探索,並在一旁提供保護,避免危險與傷害發生。

王心宜深信,若父母能在寶貝身邊持續付出關懷與引導,隨著孩子身心發展日漸成熟,自然能懂得拿捏舉止分寸。

把握當下,享受幸福趁現在

談到對寶貝的未來展望,王心宜坦言,當了媽媽後價值觀轉變不少,也特別容易為小事感動,因此與其指望楊寶將來的學業成就或興趣發展,更希望他健康成長,若真有什麼期許,也只願他能保有一顆勇敢、善良的心,其他事情只要順其自然,孩子快樂就好。

語畢她半開玩笑的說:「雖然心中難免希望楊寶可以變得聽話一點,但其實這樣的相處模式也蠻有趣的,我很樂在其中!只不過因為自己是獨生女,很了解童年缺乏玩伴的孤獨滋味,難免會擔心楊寶跟我有一樣的感受。」聽王心宜的言下之意,難到最近動了再生一胎的念頭?

王心宜笑道:「回想整個孕產過程我還心有餘悸,不僅懷孕胖了23公斤,帶養嬰兒的疲累也尚未忘懷,目前只想好好享受一家三口生活的現況。不過也許2、3年後,等楊寶懂事一點、我的身體也調養到最佳狀態,時機成熟就會考慮替他再添一個伴!」

【更多內容請見2015年0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老一輩育兒迷思全破解
2015-03-16 02:22

老一輩育兒迷思全破解

2015-03-16 10:22:32

【採訪撰文/魏婕綝;諮詢/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傅承偉;模特兒/俏麗媽咪Anna、淘氣妹妹Cubie、溫柔爸比Kim;攝影/米果攝影】

18個育兒迷思一次搞懂

希望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是每個爸媽的心願,然而,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對於網路流傳似是而非的育兒法,或來自親友長輩口耳相傳的育兒經,到底該如何篩選?特別請小兒科醫師列出門診時常見的育兒迷思,詳細說明釐清,讓爸媽們都能用最正確的觀念育兒!

Q1.寶寶的鼻子又塌又扁,常捏會變挺?

傅承偉醫師指出:「其實沒有效果。鼻型的塌或挺主要與骨頭發育有關,骨頭不會因為一直捏而有塑形效果,讓形狀出現變化。」反而太過用力捏鼻子,可能會造成鼻腔受傷或流鼻血。

Q2.小孩胖嘟嘟才健康?

儘管寶寶長得白白胖胖,看起來可愛又討喜,但孩子的成長發育應合乎生長曲線才是真正的健康。根據經驗,每個孩子會沿著自己的生長曲線成長,因此跟自己比較即可。

Q3.寶寶長牙會發燒?

根據醫學研究認為發燒與長牙無關,不過長牙時可能會引起輕微腹瀉或口腔不適,使孩子出現哭鬧不安的情況,但不至於造成發燒。傅承偉醫師解釋:「可能孩子出生後第一次生病大約在4~6個月期間,剛好接近長牙時期。」

Q4.孩子發燒要睡冰枕、吃退燒藥?

孩子發燒睡冰枕的目的是幫助散熱,但就現在的醫學觀點不建議讓孩子睡冰枕,因為冰枕過冷可能會造成腦部血管收縮,反而引起頭痛、加重不適。傅醫師指出:「會先找出發燒的原因,評估是否開立退燒藥以及服用時機。」

Q5.發燒時,讓小孩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

發燒時,由於體溫升高容易增加水分流失,建議補充白開水即可,不需要刻意補充運動飲料。傅承偉醫師指出:「目前尚無醫學研究指出發燒時應多喝運動飲料,再者,運動飲料主要是補充水分與運動所需能量,不適合生病的孩子飲用。」

Q6.咳嗽久了,氣管不好會導致氣喘?

傅醫師表示:「主要是氣喘的緣故造成孩子久咳不癒,並非咳嗽太久導致氣喘。」一般而言,感冒引起的發燒約2~3天,而感冒症狀則是1~2週,如果感冒超過2星期還沒復原,可能是快痊癒時又感染新的感冒病毒;或是因為感冒而產生併發症,像是鼻竇炎或肺炎,造成孩子久咳不癒。

Q7.咳嗽不可以吃甜食或冷飲?

目前的醫學研究並沒有提出咳嗽不能吃甜食或冷飲的限制,但有些孩子的氣管較為敏感,冰品可能會誘發咳嗽或加重咳嗽症狀。

至於甜食方面,就中醫角度,甜食會生痰或引起咳嗽因而建議避免食用,對此,傅承偉醫師認為:「如果覺得有疑慮,不妨先別碰這類食物,等孩子感冒恢復了再讓他吃。」

Q8.生病一直看不好,趕快換醫生?

一般而言,感冒的病程約為1~2週,如果沒有超過這時間則可以先觀察,不見得要馬上換醫師。像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咳嗽3天還沒改善似乎拖太久,但理論上,感冒所引發的咳嗽症狀持續1~2個星期是為正常病程。

不過若孩子已經發燒超過3天,且父母發現孩子的狀況遲遲沒有改善,建議帶他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Q9.孩子的衣服穿越多才保暖?

雖然衣服穿越多越保暖,但不代表孩子越健康、越不易生病,再者,對於嬰兒來說,由於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穿太多造成體溫太高,容易造成長熱疹或痱子。原則上,孩子穿的衣物比大人多1~2件即可。

至於觀察孩子是否過熱的方法,傅醫師表示:「倘若孩子的身體長痱子或起疹子,甚至天氣很冷他卻在流汗,摸他的背發現有出汗情況,明顯即是穿得過多,建議視狀況減少衣物。」

Q10.經常吃藥會傷身?

正常來說,孩子所服用的藥物多是感冒藥或退燒藥,若一切遵照醫囑服用,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傷害,除非孩子對藥物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

一般而言,除非孩子具有特殊體質,例如對藥物過敏,否則身體會將藥物逐漸代謝,基本上只要按照醫師的建議服用便安全無虞。

Q11.寶寶不愛吃藥,摻進牛奶餵食?

餵寶寶吃藥時,通常建議搭配白開水服用最好,然而,傅承偉醫師在臨床上經常遇到家長對於孩子抗拒吃藥而束手無策、感到困擾,此時,他會建議父母在藥裡加入些微的果糖,讓孩子覺得甜甜的而願意吃。

Q12.剪睫毛可以讓睫毛變長?

此項說法並沒有醫學根據,傅醫師也舉例,有些爸媽覺得寶寶的頭髮稀疏,認為幫他多剃幾次頭髮就會長得茂密,但實際上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證實。

再者,幫孩子剪睫毛後,可能讓睫毛變得又硬又粗、甚至刺到眼睛產生不適,此外,爸媽幫孩子剪睫毛時,若他沒有乖乖躺好或動來動去,也許會不慎弄傷。

Q13.塗口水可以治蚊子叮咬?

被蚊蟲叮咬塗抹口水的做法並不正確,通常蚊蟲咬傷不需要擦藥,因皮膚有自癒能力,被叮的小紅丘疹會逐漸消失。不過,很多孩子被蚊蟲叮咬後,由於皮膚局部發癢而搔抓,甚至抓到破皮流血、造成發炎感染,傅承偉醫師指出:「一般會開立含有抗生素或類固醇的藥膏。

可用在濕疹、蚊蟲叮咬、皮膚有傷口等情況,不過由於藥膏含有類固醇和抗生素,盡量減少使用較好。」倘若家長擔心孩子搔抓,可選擇市售含天然成分的軟膏塗抹,可以緩解局部搔癢症狀。

Q14.多吃魚能變聰明?

醫學文獻指出,寶寶多吃含有Omega-3的食物有助於腦部發育、益於智力發展,不過傅承偉醫師提醒:「不代表不愛吃魚會較笨,飲食以均衡營養最重要。」另外,他提醒家長,選購魚類時盡量選擇小型魚,避免挑選大型魚,因大型魚在食物鏈上層,擔心累積大量重金屬等問題。

Q15.煮大骨湯給孩子喝能補鈣?

有些媽媽在幫寶寶做副食品時,會先熬煮大骨湯做為湯底,認為大骨湯富含鈣質助於寶寶的骨骼發育,對此,傅醫師說明:「熬煮大骨湯的過程,擔心會溶出骨髓裡的重金屬,影響孩子的健康。」

原則上偶爾吃沒有關係,但不建議當成補充鈣質的唯一來源,最好多攝取小魚乾、牛奶等富含鈣質的各種食物。

Q16.喝葡萄糖水有助營養吸收?

通常會建議讓孩子喝白開水即可。若在水裡加入葡萄糖,好處是讓水帶有一些甜味,孩子比較願意喝,然而,這可能養成孩子習慣食用口感較甜的食物,不喜歡吃沒味道的食物,甚至影響之後副食品的攝取。因此,讓寶寶喝葡萄糖水是沒有必要的。

Q17.把食物咬碎再餵幼兒吃?

大人的口腔難免藏有細菌,若食物經過大人咬碎再餵幼兒食用,可能會讓孩子受到細菌感染,同時也將大人口水中的細菌帶到孩子的口腔,提高蛀牙率。因此,最好利用食物切碎器或剪刀將食物分成小塊,再餵食幼兒會比較妥當。

Q18.吃奶嘴比吃手好?

從寶寶出生到1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口腔期,這時期的嬰幼兒會經由滿足口慾來得到安撫與安全感,並出現吸吮奶嘴或手指的習慣。

傅醫師解釋:「讓寶寶習慣吸吮奶嘴,是因為幫寶寶戒奶嘴時,可循序漸進減少他吃奶嘴的時間、降低依賴奶嘴的習慣,最後將奶嘴收起來即可。」

傅醫師亦建議家長讓寶寶吸吮奶嘴來得到安撫效果,再者,已有醫學證實讓寶寶吸吮奶嘴可降低嬰兒猝死症發生率。

育兒資訊先過濾,有疑問請教醫師

現在的資訊發達,在網路散布的育兒訊息不見得正確,如有疑慮建議還是要請教專業醫師。

另外,對於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育兒偏方或親友認為有效的育兒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孩子,若決定這麼做之前,傅承偉醫師建議:「先分析這個做法的好處與壞處,如果弊遠大於利,則不建議。」

傅承偉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

經歷:馬偕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醫院小兒腎臟科總醫師、馬偕醫院小兒腎臟科研究員

現職: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5年0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寶寶語言發展里程碑
2015-03-16 02:22

寶寶語言發展里程碑

2015-03-16 10:22:14

【採訪撰文/劉怡琳;諮詢/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鍾佳英、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建中心語言治療師葉芷吟;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構成語言3大要素

形式

即語言的形式,即便是不同國家的語言,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發音和文法規則,形式可以區分為:

1.音韻

主要是指語言系統中語音的層面,包含語言系統的個別語音、語音的結合、排列及發音的規則。像是注音的ㄅ就不會跟ㄩ結合一起使用。

2.構詞

指詞彙組成的規則,或是指語言中詞素的應用規則。例如葡萄是一個詞彙,但若是將葡跟萄分開,就沒有任何含意。

3.語法

指詞彙與詞彙結合形成有意義短語、句子的詞序安排規則,在中文當中,即使所使用的詞彙都相同,若排序的錯誤不同也有可能造成意義上的不同。

內容(語意)

語意主要是指語言系統中的意義,包含詞彙及句子的意義。例如:當聽到「蘋果」時,可能就會想到是一種可以吃的水果,聽者便可掌握到訊息內容。

使用(語用)

指在不同溝通情境中掌握語言使用及功能的社會規則,涵蓋如何以符合社會規範或約定俗成的方式使用語言來與人對話、交談、溝通。

學習語言的方式

1.模仿

幼兒模仿父母說話的方式或是內容,葉芷吟治療師表示,模仿可分為完全複述或是部分複述聽到的話語,模仿是最能直接影響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

2.假設測試

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以嘗試錯誤、提問、表達自己看法等方式,漸漸精熟其母語的形式、內容與使用。

3.重複學習策略

此策略是指,在相同的情境中不斷看到、聽到,然後在相同的狀況下進行模仿。譬如孩子原本不知道「黑板」的意思,但每當老師說來黑板畫畫,都會見到同學上前畫畫,久而久之,往後在相同的情境下,就能推測出黑板的意思。

4.快速連配配對策略

此策略是指孩子在情境中將聽到一次或二次的陌生詞彙儲存於記憶中,建立一個新詞與一個陌生物件的關係,待合適時機後進行使用,藉以學習新詞彙。

5.後設語言

葉芷吟治療師說明,幼稚園中、大班的孩子,因為詞彙量和對語音覺識的增加,開始會對語言本身產生好奇,發展出後設語言,思考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例如意識到「不要」是可以分開使用的詞彙,「葡萄」則是必須兩個字一同使用的詞彙。

家長與孩子互動時,建議盡量讓孩子看到嘴型和臉部表情,可幫助於孩子發音正確,也能協助孩子肢體表現協調。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分享

寶寶語言發展歷程

0歲到1歲半,口語前期

3個月以前

剛出生的嬰兒,就會用哭聲表達需求,可能是肚子餓、身體不適或是需要被擁抱安撫,2個月的孩子,開始到注意聲音的來源處,3個月左右的寶寶有開心或是生氣的情緒時,會試著發出一些聲音,吸引大人的注意。

4~6個月

4個月的寶寶,開始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會發出「ㄚ」、「ㄨ」等母音,開心的時候會發出「咯咯咯」的笑聲,也能從說話者的表情、手勢,觀察他人的情緒,這個時期的寶寶,會對口腔遊戲感到興趣,可以做出吐舌頭、吹氣等簡單動作。

7~9個月

寶寶能清楚的分辨自己的聲音,不僅會改變自己的聲調,還會模仿大人語音和音調,葉芷吟治療師說到,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將聲音和物體進行連結,熟悉生活中常見人事物,例如開始認照顧者,被陌生人抱時會想找媽媽。

10~12個月

此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理解簡單的事物內容,試著學習大人說話的音調或是語氣,並出現與他人溝通的意圖,會發出嘰哩咕嚕的小孩外星語,或是搭配手勢和表情,如搖頭代表不要,揮手表示再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1歲~1歲半

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漸入佳境,可以使用簡單的詞彙來表達需求,如「抱抱」、「ㄋㄟㄋㄟ」,也能理解簡單的句子和生活指令。

1歲半~4歲,口語發展黃金期

1歲半~2歲

開始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可以理解身體部位和生活環境的簡單詞彙,也可以執行爸媽給予的簡單口語指令,例如「把球球撿起來」、「把球球拿給爸爸」等,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和肢體動作也能同時配合。

2歲~3歲

此階段的孩子可理解大部分與生活相關的情境、熟悉更多種類的問句,例如這是誰?○○在哪裡?在生活情境中簡單表達當下及與自己有關的事件。

3歲~4歲

孩子已經可以表達和理解較複雜的語句,開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像是顏色、形狀、類別、方位等,在表達部分能主動描述生活相關經驗和非當下發生的事件,有簡單的時間先後順序,所使用句子完整度增加,但在細節的描述部分還不夠完整,而流暢度部分雖然不如成人般流暢,但斷斷續續的現象可逐漸減少。

4歲以上,語言成熟期

4歲

此階段的孩子可聆聽和理解簡單故事並回答有關故事的問題,能主動分享個人的經驗或描述故事,開始使用複雜的句子,像是「因為…所以…」的句型、回應需要推理的問題,像是為什麼?如何?的問題,亦可開始與成人進行一來一往的對話且無離題的情形。在發音部分多數語音均可被成人所理解。

5歲

孩子在此階段可理解複雜指令、聆聽他人所給予的訊息,並能在表達中以近似大人的語法結構進行表達,使用完整語句傳遞自己的需求或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在流暢度部分,此階段孩子在表達中斷斷續續的情形會逐漸減少,整體的流暢度會更趨於成熟。

6歲

孩子語言發展已趨近成熟,語法結構應該正確,表達的故事或是事件,內容和邏輯更完整,並能與他人進行熟悉事件的討論,由於生活經驗和範圍擴大,家長不妨可以培養孩子更高階的語言表現,例如幽默感和雙關語,就是相當高的語言表現。

學習語言的正確觀念

Check!錯誤的教養方式

鮮少互動

家長經常忙碌於工作,不但陪伴孩子的時間減少,也較難留心孩子的成長過程,另外,隔代教養也需特別留意,尤其長輩的體力和語言互動都不比爸媽來得好,當成長環境刺激和互動機會變少,就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電子產品不當使用

鍾佳英醫師表示,語言發展需要與他人一來一往的對談,而電子產品僅是單向互動,並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因此家長應該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做為安撫孩子的工具。

過度保護

不少家長總會幫孩子把事情準備妥當,養成孩子只要靠手勢或是簡單的發音,需求就可以獲得滿足,過度保護的情形下,只會慢慢讓孩子失去練習溝通的機會,當孩子真正有需求時,反而不懂得表達,只能用哭、搶等不理性方式表現訴求。

強迫學習

有些家長會要求孩子發音標準或文法使用正確,求好心切的態度可能帶給孩子學習上的壓力。例如一直要求孩子練習說話,對於爸媽和孩子而言,不僅是一項相當累人的事情,也會讓學習語言失去樂趣。

態度嚴厲

鍾佳英醫師說到,口氣不佳或是態度嚴苛,都會讓孩子備感壓力,反而使孩子心生抗拒,建議家長應該耐心等孩子把話說完,而不是見到孩子說錯話就打斷談話,立即糾正錯誤,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思考如何回話,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過度擔憂

爸媽擔憂孩子的語言發展,像是2歲的孩子還不會捲舌或發音不正確等,其實只要掌握孩子語言發展階段的特點,便可以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否出現問題,只要是在正常的表現範圍內,爸比媽咪不必過於擔心。

鍾佳英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士

經歷:長庚復健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費城兒童醫院研究、甘迺迪學院研究

現職: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葉芷吟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

經歷: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新北市學校系統巡迴語言治療師

現職: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建中心語言治療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5年0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1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or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