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相關新聞

怎麼吃最健康?血型健康密碼大公開 2015-04-02 07:50 怎麼吃最健康?血型健康密碼大公開 2015-04-02 15:50:12 【文/伍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分析近34萬名民眾健檢資料發現,部分血型與特定癌症的關聯性顯著,A型血型的人罹患胃癌風險,較B、O、AB型者高出3

怎麼吃最健康?血型健康密碼大公開
2015-04-02 07:50

【文/伍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分析近34萬名民眾健檢資料發現,部分血型與特定癌症的關聯性顯著,A型血型的人罹患胃癌風險,較B、O、AB型者高出38%;血型B型者,罹患胰臟癌風險也比其他3種血型高出59%。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血型研究最早是從不同血型輸血發生排斥現象開始,醫界發現紅血球存在A抗原的為A型,存在B抗原的是B型,同時有A+B抗原的是AB型,O型則是紅血球細胞上沒有A也沒有B抗原,由於血型O型者的紅血球細胞上未有任何抗原,因此,O型血可輸給任何血型的人,不會產生排斥現象。

醫界研究發現,紅血球上的特殊抗原分子,不僅存在於紅血球細胞,也同時存在於其他細胞上,這些抗原分子進一步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使得不同血型者在不同疾病罹患率上出現差別。

O型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低!

研究顯示,O型血所含凝血因子較其他血型偏低,血液不易凝固,因此,O型的人罹患心肌梗塞、阻塞性腦中風的機率較其他血型者低,同時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糖尿病罹患率也較低;但是,由於O型者血液較不易凝固,一旦擅服或濫用抗凝血劑,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危險,O型人受傷害的機率也會提高。

何一成表示,近年來流行使用阿斯匹靈或各種抗凝血劑、保健食品,希望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但是,門診中看過多例民眾擅自服用後,皮膚上出現紫斑等微小出血點來就醫,一問之下,許多都是O型的人。相反地,門診中看到長途飛行後因血液循環不良發生靜脈栓塞,導致下肢腫脹疼痛的患者中,O型的人較其他血型者少見。

由於O型血不易凝固的特性,O型的人要當心運動傷害,尤其是職業運動員需特別注意,例如運動時一旦肌肉、韌帶扭傷後,受傷處仍持續有些微小的出血,若未徹底治癒恐成為慢性發炎,甚至造成局部纖維化,微小運動傷害可能影響肌肉、關節活動能力,輕忽不得。

O型易胃潰瘍、A型易胃癌、B型易心肌梗塞、AB型易糖尿病

O型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其他血型低,但也由於O型者細胞表面缺乏A、B抗原,細胞表面較光滑,研究發現,O型者細胞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附著,可能因此O型的人幽門桿菌感染發生胃潰瘍的機率較其他血型偏高,但特別的是,O型的人卻較不易從胃潰瘍演變成胃癌;反而是A型的人,發生胃潰瘍機率雖低,但產生癌變的機率卻明顯偏高,而西方或東方的研究均顯示,A型血型者罹患胃癌風險明顯偏高。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由於O型者內耳纖毛細胞表面光滑,未有任何抗原因子,在噪音環境中,O型人聽力受損的機率較其他血型者高。

瑞士一項研究指出,B型的人心肌梗塞發生率比較高,但是B型對O157大腸桿菌抵抗力較強。AB型的人易得糖尿病,三酸甘油酯也比較高,要保持適度的運動,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內臟及肥肉,不要吃太多澱粉類及甜食。

不過,何一成也說,關於血型與健康的研究結果仍有許多分歧,例如國衛院的B型人易罹患胰臟癌的統計,國外就有不同的研究結果,再加上疾病產生除了先天的遺傳基因,還有後天飲食及生活習慣影響。因此,血型對健康的影響可以理解為「體質」,往往是由專家提出建議供民眾保健參考,研究仍未有定論的部分,則持續等待更多的研究佐證。

從演化看血型健康

根據統計,國人的血型分布O型人口約占44%、A型26%、B型24%、AB則占6%。養生達人、國際針灸師吳建勳指出,人數最多的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已存在超過5萬年,不同血型是人類在求生過程中為適應不同環境引發基因演化的結果。

O型

O型原始人茹毛飲血,對動物性蛋白質的吸收最好,且為了獵補求生,運動量極大,以致於O型人先天心臟系統、肌肉、關節強壯,因此,O型人更需要多運動,最好每週3次,每次1.5小時,多跑跳、多流汗,有益健康。

A型

A型則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演化出來的血型,因此,適合多吃榖類及堅果類,尤其是越小顆的種子,例如玉米、花生等,對於提升A型人的免疫系統有幫助,A型也是最適合素食的血型;但由於A型心臟較弱,不宜激烈運動,可以多做些緩和的運動,例如散步、打高爾夫、瑜伽及氣功等,每次運動30分鐘即可。

B型

B型是因應人類開始從人口多的地方遷移至各地產生的血型,例如遊牧民族的蒙古人、吉普賽人、客家人等B型人口較多,B型人在遷徒過程中習慣吃隨手可得的食物或易貯存的食物,例如奶類、菇類以及地瓜、馬鈴薯等根莖類蔬菜,宜少吃雞、鴨、鵝等農業社會畜養的兩隻腳動物;又因遊牧民族在馬上討生活,應多做下肢運動,尤其注意腿部循環問題,多鍛練下肢可減少抽筋、水腫等狀況發生,適宜游泳、快走等中度運動。

AB型

AB型在四種血型中是最年輕的血型,也是融合A型和B型的特點,AB型的免疫系統較進步,可適應的食物多,但仍應注意心血管疾病及消化道問題,飲食偏向A型,但需特別注意腦部及情緒問題,尤其著重身心靈平衡,AB型適合靜坐、冥想、瑜伽運動。

4種血型適合吃什麼?

O型宜多吃

O型人需要高蛋白營養,宜多吃海裡的動植物(如海鮮、海苔、海帶、海藻等)、牛肉、雞肉、鹿肉、羊肉、無糖豆漿、杏仁茶、米食(如糙米、草仔粿、米苔目、米粉、年糕等)、綠色蔬菜、加州梅、李子、鳳梨汁。

O型宜少吃

麵類、奶類、玉米、酸菜、鹹菜、花椰菜、高麗菜、馬鈴薯、花生、椰子等食物,容易造成O型人出現過敏與肥胖、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必須少吃。橘子、柳橙則易造成胃酸噁氣,不要吃太多。芭蕉吃過量容易腰酸關節痛,也要少吃。

A型宜多吃

A型人宜多吃素與小顆種子類食物,包括無糖豆漿、豆類、米食(如糙米、草仔粿、米苔目、米粉等)、綠色蔬菜、花生湯、芝麻糊、玉米、味噌湯、李子、鳳梨、葡萄柚、蔓越莓、檸檬、桑椹、堅果(但開心果與腰果不宜)等。可吃些深海魚類(如鮪魚、鯖魚、鮭魚、沙丁魚)、火雞肉與雞肉,因為A型人是所有血型中消化酵素最少的,常無法完全消化動物性蛋白質,反而會成為負擔且變肥胖。

A型宜少吃

A型人要少吃紅肉(如牛、羊、豬肉等),以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容易誘發過敏、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奶類、蛋類、芒果、木瓜、香蕉、椰子等也不要吃太多;會妨礙吸收重要的礦物質的柳橙也要少吃。

B型宜多吃

B型人宜多吃塊莖類、菇菌類與大的果實,包括地瓜、馬鈴薯、樹薯、山藥、芋頭、綠色蔬菜、米食(如糙米、草仔粿、米苔目、米粉等)、柳橙、香蕉、葡萄、木瓜、鳳梨、蔓越莓、李子、羊奶、低脂牛奶類、羊肉、鹿肉、魚類、蛋類、火雞肉等。

B型宜少吃

花生、玉米、芝麻、雞肉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且使肝臟難過,亂發脾氣,B型人要少吃。堅果類、豆類、豆腐、酪梨、白蘿蔔、椰子、鴨肉也易引起脹氣與肥胖,不要吃太多;有殼海鮮容易過敏與肥胖,楊桃、柿子、筍絲會不消化,都要少吃。

AB型宜多吃

AB型人可以多吃奇異果、葡萄、草莓、木瓜汁、葡萄柚、鳳梨、蔓越莓、檸檬、李子、低脂奶類與優格、蛋白、無糖豆漿、味噌湯、米食(如糙米、草仔粿、米苔目、米粉等)、綠色蔬菜、魚類等食物。

AB型宜少吃

AB型人對於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紅肉(如牛、羊、豬等)要少吃;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玉米、柳橙、芒果、楊桃、柿子、香蕉、椰子等不要吃太多;容易白髮的白蘿蔔、會胃不適的芭樂也要少吃為妙。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85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常春月刊堅持一貫專業、 前瞻、客觀的報導,每期聘請醫學界權威及專 業醫師執筆,提供實用的醫葯常識及正確的保健之道。內 容豐富多元, 深入淺出,掌握最新醫葯新知 與保健趨勢,是每個家庭健康資 訊的重要來源,更是家庭必備的參考書。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台灣人植物營養素缺很大 小心!健康被慢慢掏空
2015-04-02 07:49

台灣人植物營養素缺很大 小心!健康被慢慢掏空

2015-04-02 15:49:39

【文/吳靜美 攝影/卡文】

全國首次進行的「國人植物營養素攝取現況研究」調查發現,92.6%的台灣人每天的蔬果攝取量未達標準!這項大調查是由安麗紐崔萊健康機構贊助、台灣保健食品學會負責執行,主持人之一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潘文涵表示,平均只有7.4%的國人天天吃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蔬果攝取量嚴重不足;植物蔬果攝取來源較單一,無法攝取多樣化的「植物營養素」,以紅色、橘黃色蔬果攝取不足比例最高,分別為88%及82%。

6.2%男性、8.6%女性 天天5蔬果

這項研究是以民國94~97年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結合亞洲蔬菜中心的龐大資料庫,根據目前衛生福利部對現代人的蔬果攝取建議量,仔細比對分析國人在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白色等5色蔬果中的植物營養素攝取現況。

研究發現,19歲以上成年人中,達到每日蔬菜建議攝取量者,男性27.8%、女性33.8%,平均為30.8%;達到每日水果建議攝取量者,男性17.4%、女性21.6%,平均只有19.5%。但是,每日同時達到蔬菜與水果攝取建議量者,男性竟只有6.2%、女性也只有8.6%,蔬果攝取量嚴重不足。

潘文涵指出,符合蔬果建議攝取量者通常年齡較大,且女性比例較高,可能與年齡較大者通常比較重視健康有關,女性通常也較為重視健康與年輕活力。

88%國人紅色蔬果吃太少 偏食也偏色

台灣人攝取各種顏色蔬果的多樣性不足,潘文涵表示,不只紅色、橘黃色蔬果攝取嚴重不足,就連其他顏色植物營養素也缺很大,藍紫色蔬果攝取不足者達79%,國人最常吃的綠色及白色蔬果,攝取不足者也高達71%及70%;研究也發現,國人最常吃的蔬果種類還是不多,最多的只有地瓜葉、柳橙、葡萄柚等,顯示國人不但偏食,也偏色!

不要以為多吃蔬果就是只要吃吃青菜就足夠,她建議,大家對於植物蔬果攝取種類應該再多元一點,且最好均衡的選擇各種顏色蔬果,以確保能攝取到多樣化的植物營養素,及纖維質、礦物質等。

全球植物營養素攝取都不足 Double才夠

最近發表於國際權威刊物英國《營養學期刊》的全球植物營養素研究報告也顯示,全世界人們的飲食中,蔬果的攝取量均明顯不足。這項研究涵蓋了全球13個地區。腫瘤微環境全球研究中心所長、紐崔萊科學顧問委員徐榮俊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全球每4名成年人中,就有3人未達到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低蔬果建議量(400克或5份蔬果),錯失了許多重要的營養和健康效益。

徐榮俊表示,不論是台灣或全球其他地區的成年人,每天都應該增加目前蔬菜水果攝取量的2倍,並盡可能攝取多樣的蔬果,才能達到WHO建議的攝取標準。

抗氧化蔬果吃不夠 健康亮紅燈

近年許多研究證實,蔬果中富含的植物營養素,就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抗老化、提升免疫力、調控基因表現等功能。

「如果植物營養素攝取不足,會引起許多慢性疾病。」徐榮俊認為,「氧化壓力」是疾病的萬惡之源,尤其壓力會造成體內氧化發炎反應,進一步引起肥胖、老化、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腎炎、皮膚炎、免疫疾病、中風、阿茲海默症等疾病,多吃蔬果就等於在幫助身體抵抗氧化壓力,進而預防疾病發生,但是,如果長期沒有從蔬果中攝取足夠的植物營養素,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Part 2補足植物營養素 健康滿分

植物營養素正流行!許多研究顯示,蔬果攝取不足,是現代人罹患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只要每天吃5拳5色的鮮豔蔬果,就能攝取到足夠的植物營養素,提升人體生理機能,預防疾病發生,為健康加分。

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已是常態,尤其蔬果吃得太少,導致飲食失衡、營養失調,有天然抗氧化劑之稱的「植物營養素」更是嚴重攝取不夠,進而影響心血管、骨骼、大腦、肌肉、關節、新陳代謝、眼睛、腎臟及免疫系統的健康。

顏色就是營養 多彩更健康

「植物是人類最早的食物,也是最適當的食物!」植物能夠在地球上千百年的演化過程中生存下來,就是因為植物中所蘊含的「植物營養素」,讓植物有了對抗殘酷環境變化的能力。蔬果中植物營養素不只保護了植物,最令人興奮的是,它還能作用在人體上,讓人更健康而不生病。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秘書長張素瓊指出,植物營養素不但是有益人體的珍貴營養成分,更是對抗老化與疾病不可或缺的關鍵營養素,例如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成強力的抗氧化劑維生素A;白藜蘆醇或槲皮素能延緩老化等,其他如提升身體的免疫調節功能、修復DNA損傷、排毒、降血糖血脂等調控代謝、提升精子活性等,植物營養素也都有很好的功效。

只要每天攝取多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就能吃進不同種類的植物營養素。張素瓊指出,生活中常見的蔬果可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及白色等5種顏色,每種顏色各有不同的植物營養成分及功能。

檢視餐桌 吃5色蔬果

外食族很難從自然飲食著手、均衡攝取蔬果,但要吃5色蔬果是有小撇步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潘文涵說,外食時只要盡量選擇不同顏色的蔬果就好,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也要常更換不同的蔬果種類;在家時,就讓每天的餐桌像調色盤一樣繽紛多彩,愉悅了心情,也吃進了營養。她每天晚上一定先問家人:「你們今天中午吃什麼?」再決定晚餐要準備哪些顏色及種類的蔬菜水果,務必讓家人每天營養足夠、5色均衡。

如果植物營養素攝取不足,營養補充品也不失為救急的方式,尤其年紀較大或慢性疾病者,較需補充。張素瓊表示,若真的受限於生活型態,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足夠質與量的植物營養素,那麼選擇含有天然植物蔬果萃取菁華的營養補充品,也是彌補營養不足缺口的方法之一。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85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常春月刊堅持一貫專業、 前瞻、客觀的報導,每期聘請醫學界權威及專 業醫師執筆,提供實用的醫葯常識及正確的保健之道。內 容豐富多元, 深入淺出,掌握最新醫葯新知 與保健趨勢,是每個家庭健康資 訊的重要來源,更是家庭必備的參考書。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吃出抗癌力 10大超級防癌食物
2015-04-02 07:48

吃出抗癌力 10大超級防癌食物

2015-04-02 15:48:46

【文/紀聿君】

【大蒜】蒜素、大蒜辣素 →抑制癌細胞生長

大蒜除了含有3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外,還含粗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B2、菸鹼酸、維生素C及鈣、磷、鐵、鋅、硒、銅、鎂和鍺等礦物質。生大蒜嚐起來有濃厚嗆辣味,含有硫化物與揮發油,揮發油具有辣味,內含蒜素或大蒜辣素(Allicin),有顯著抗氧化作用,可以減少人體產生自由基,及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與生長。

怎麼吃:

生大蒜磨成泥或切片後酌加醬料,用來拌燙青菜、肉片、麵食都非常好,或是用於炒菜、炒飯、燉湯,都是不錯的提味辛香料。傳統小吃烤香腸最讓人擔心所含的亞硝酸鹽進入胃中,會轉變為致癌物質亞硝胺,吃香腸時不妨多配幾顆蒜頭,阻斷此致癌路徑,來提高保護力。不過,蒜吃多了也會刺激腸胃,甚至造成潰瘍或溶血性貧血,故每天吃的量,生蒜以1瓣(5克)為宜,熟蒜也以2至3瓣(10~15克)以內為佳。

【洋蔥】檞皮素、硫化素 →防動脈粥狀硬化、胃癌

洋蔥含有多種植化物及硫化素,特殊的辛辣味和揮發性油等含硫化合物與硒等抗氧化物質的生理活性也被認為能夠殺菌,有利於增強免疫力、抗癌、降血脂及促進腸胃蠕動。特別是類黃酮、檞皮素及硫化物,可以幫助肝臟發揮解毒代謝功能,提升免疫力及對抗自由基、抑制癌細胞活性及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研究顯示,經常吃洋蔥的人,胃癌發生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蔥的人要少25%。

怎麼吃:

新鮮洋蔥用來做涼拌菜,可以保留較多的營養成分,常見的料理方式還有用來炒蛋、炒肉絲、煨湯、炒飯、燉咖哩等。

【綠花椰菜】植化素、膳食纖維→防大腸直腸癌、胃癌

綠花椰菜含有多種植化素,可阻斷及抑制癌細胞生長。花椰菜除是強抗氧化物和解毒酵素的催化劑之外,也有保護DNA組織的作用,能提高良性雌激素代謝物的比例,也能抗氧化而使癌細胞不易形成;且由於綠花椰菜富含膳食纖維質,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及代謝有毒廢物,因此能夠預防大腸直腸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

怎麼吃:

綠花椰菜清洗時,其莖部的營養也很高,不要整個切掉丟掉。綠花椰菜以水炒法較能保留住最多的營養素。其他同屬十字花科的白花椰菜、高麗菜、甘藍菜、大白菜,也都是值得推薦的抗癌蔬菜。

【高麗菜】吲哚、異硫氰酸鹽 →防乳癌、肺癌、食道癌

高麗菜素有「白色人參」之美譽,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鉀、有機酸及維生素B2、C、K、U等營養成分,同時還具有能改變雌激素代謝,幫助降低罹患乳癌風險的??,以及可降低致癌物毒性,有效預防肺癌和食道癌功能的異硫氰酸鹽,與有強大的抗氧化力的蘿蔔硫素等,因此,也被認為是極佳的防癌食材。

怎麼吃:

高麗菜可以洗淨後切絲涼拌或做成沙拉,以保留較多的營養素,如果不敢吃生菜則快速汆燙、蒸煮或大火快炒也不錯。但是,消化功能不佳、脾胃虛寒及腹瀉的人最好少吃,以免造成腸胃道的不適。高麗菜的某些成分會抑制甲狀腺機能,因此,甲狀腺功能失調者切忌大量食用。

【毛豆】異黃酮化合物、蛋白質 →防癌、降低冠心病風險

毛豆含有豐富蛋白質(優質的人體必需胺基酸)以及醣類、膳食纖維、卵磷脂、異黃酮素與鈣、鐵、磷等,是營養價值極高的作物。毛豆與黃豆一樣,都含有異黃酮化合物,這種植物性雌激素對癌症的誘發因子有抑制作用,還可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另外,毛豆中的蛋白酶抑制劑與植酸,也有封鎖致癌酵素及抗氧化的作用。

怎麼吃:

帶殼毛豆燙熟後放涼,可以做成涼拌小菜;或是去殼後與肉絲、雞丁或蝦仁同炒、煨豆腐、做沙拉或煮湯等,都是不錯的料理選擇。

【牛番茄】番茄紅素 →減少罹患攝護腺癌、卵巢癌

番茄是低熱量蔬菜,含有類胡蘿蔔素(含番茄紅素)、葉黃素、鉀、鐵、鎂、磷,及維生素A、B1、B2、B6、C、E、K、P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番茄紅素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與番茄中所含的A、B、C、E各種維生素一起作用下,能抑制自由基對細胞染色體基因的傷害。研究發現,多吃番茄可以大幅減少攝護腺癌、胃癌、腸癌、卵巢癌、子宮頸癌、乳癌的發生率;也有研究顯示,多吃番茄約可降低4成左右的罹癌率。

怎麼吃:

台灣的番茄甜又好吃,可將新鮮番茄切小塊與其他蔬果及起司或少許橄欖油混合做成沙拉,或是偶爾做個番茄炒蛋、番茄豆腐湯、番茄煨麵……,可以變化出各種菜色。一般來說,加工處理或煮熟後的番茄,含有較多可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番茄紅素,若以同等重量來比較,至少是生番茄的2、3倍以上。

【奇異果】維生素C、黃色素 →預防肺癌、攝護腺癌、大腸癌

小小一顆奇異果,所含的維生素C含量為檸檬的11~13倍,同時還含有蛋白質、胡蘿蔔素、葉酸、鈣、鐵、鎂、銅、磷等營養成分。奇異果所含的黃色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黃體素物質,有助於預防肺癌及攝護腺癌;同時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果膠,能使有害物質加速排出體外,預防大腸癌發生;另外,還有能保護正常細胞表皮、對抗病毒的丹寧酸,以及能強化細胞抗癌力的多肰等。

怎麼吃:

挑奇異果要選外表無凹陷、果肉飽滿有彈性者為佳,並趁新鮮及早食用。可以直接當水果吃,也可以入菜做成水果沙拉或加切丁後加入優格一起食用等。

【葡萄】花青素、白藜蘆醇 →延緩老化、防大腸癌、護眼

葡萄雖然是高升糖指數的水果,所含的果糖易被人體所吸收,但其營養成分高,富含果酸及鈣、磷、鐵及維生素A、B群、C等成分。近年來在延緩老化及抗癌領域中引起廣泛討論的「白藜蘆醇」,在葡萄皮及葡萄酒中就可發現它的蹤跡。同時葡萄皮與葡萄籽中還含有花青素、前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除了可防癌、抗老外,也是很好的護眼營養素。

怎麼吃:

葡萄從皮、果肉到籽都是寶,充分洗淨後可以整顆食用,雖然葡萄籽並無法直接被人體吸收,但民眾可利用調理機把整顆葡萄打成未過濾渣的葡萄汁,以增加粗纖維的攝取量,預防大腸癌的形成。

【綠茶】兒茶素 →防癌、延緩老化

綠茶是由新鮮茶葉摘採下來後,高溫快速殺青,不經發酵,生產而成的茶葉,之中保留的營養成分與鮮茶葉最接近。綠茶中的兒茶素有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效用,因此,被認為可以預防癌症與延緩老化,像日本的長壽老人很多,就被認為與當地人普遍愛喝綠茶有關。

怎麼吃:

台灣綠茶不論是龍井茶或碧螺春茶,都甘甜好喝。由於水溫過高會破壞兒茶素等多酚化合物,所以,泡茶時使用的熱水最好不要太燙,或是偶爾喝喝冷泡茶,如此能使茶湯中保留住較多兒茶素。

【堅果】不飽和脂肪酸→助發育、預防疾病

不論是芝麻、核桃、腰果、松子、南瓜子、葵花子、花生、胡桃、杏仁果、開心果等堅果,都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以及鈣、鎂、鉀、錳、銅及硒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有助生長發育、預防疾病的極佳健康食材。堅果及核果類食物中也含有「白藜蘆醇」,可誘導癌細胞凋亡,在動物實驗中顯示,搭配食用堅果的情況下,可以提高動物腦癌及頭頸癌的放射線治療效果;另外,核桃中豐富的植物性脂肪酸,是一種優質抗氧化劑,也有助於降低自由基對人體的傷害。

怎麼吃:

花生等堅果類食品最怕受到黃麴毒素(易誘發肝癌)污染,所以,一定要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或利用密封罐冷藏,並在安全期限用儘快吃完;不過,堅果類的油脂量較高,食用上必須限量,建議每人每天攝取1份堅果,約相當於3顆核桃或5顆腰果或杏仁。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85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常春月刊堅持一貫專業、 前瞻、客觀的報導,每期聘請醫學界權威及專 業醫師執筆,提供實用的醫葯常識及正確的保健之道。內 容豐富多元, 深入淺出,掌握最新醫葯新知 與保健趨勢,是每個家庭健康資 訊的重要來源,更是家庭必備的參考書。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1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or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